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领跑者

[碳中和] 一文谈透“碳金融”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krtxuQDNxV9F_FXijb5CCA | 作者:vchgroup | 发布时间: 1599天前 | 1708 次浏览 | 分享到:
谈透了,那很好;谈不透,就当抛个砖,毕竟,业余嘛,哈哈哈~~~

上周有朋友说:你这是在学财务吗?哈哈,我想说,我已不学财务好多年。不过,这周的主题跟财务有点相关,我们讨论一下碳金融。金融嘛,在公司范围就是财务,英文都是一个:Finance,所以嘛,很相关。

 

“一文谈透碳金融”,这个题目有点“标题党”,不过,咱们业余挑战专业,要求不必太高。谈透了,那很好;谈不透,就当抛个砖,毕竟,业余嘛,哈哈哈~~~

 

那么,咱们还是试着从特斯拉说起。

 

特斯拉已经被提起无数遍,号称“卖碳翁”。眼见为实,我硬是把特斯拉2020年财报翻出来读了一遍,亲自找出来一段描述:2020、2019、2018三个年度,通过出售碳积分分别获得15.8亿美元、5.94亿美元和4.19亿美元的收入。2020年度,特斯拉净盈利7.21亿美元,也就是说,特斯拉扭亏为盈,全靠卖碳。不过,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净盈利已经达到4.38亿美元,不必靠卖碳了。




一、碳排放是怎么变成交易的

碳排放,本来就是个气候的事,我烧着煤,你用着石油,大家各自排放着温室气体,怎么就凭空成了一种交易,还能卖这么多钱?

 

最开始它真的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一个叫詹姆士·汉森的美国气象学家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开始还是默默无闻,就像大多数有名的人开始的那样。直到1988年6月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再次提出才引起了重视。随后一个叫IPCC的组织就成立了,中文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最近随着“碳中和”知名度变得很高)。


IPCC的作用是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从1990起,IPCC每隔5-6年就会发布一次评估报告,至2019年一共出了五次报告(IPCC网站上可下载),为碳交易奠定了科学基础,很多计算方法和工具都是来自它们。现在我们的惯常说法就是:IPCC清单指南为世界各国提供清单编制的方法学依据。

 

第一次IPCC评估报告发布之后直接促使各国达成了一个公约“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约定各国领导人每年都要聚会谈判。

 

不过,这个谈判过程之艰难,堪称一部曲折的连续剧。

 

最重要的谈判产物是于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欧盟的排放量还要削减8%(有担当!),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

 

同时,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发达国家如果完不成减排任务,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或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作为自己的减排量。

 

因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而减排成本较高,比如100美元/吨碳。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比如20美元/吨碳。这种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积极进入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项目,为碳交易开辟了绿色通道。

 

《京都议定书》引发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巨大的碳交易市场。全球成千上万个CDM项目成功注册,预期年均减排量上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咱们中国也是CDM项目注册数目最多的国家之一。

 

活跃的买家主要来自欧洲和日本、加拿大。最活跃的来自英国,主要是私营的金融机构;其次是意大利,主要是电力公司。咱们首批履约单位也是电力企业,看来,买家来了~~

 

可是后来,情况有变。

 

咱们中国,还有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逆袭成了排放大户,而且,大家都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欧洲经济自顾不暇,也就顾不上大力承担减排任务了。

 

随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演了一场撕逼大战,导致谈判失败,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或明或暗的退出了京都议定书,留下欧盟独自神伤。

 

这个时候学术问题已经演化成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博弈的问题。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之后,就明显没了法律约束力,这样过了几年,2015年又谈出一个可以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巴黎协议”。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巴黎协定》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间,全球达到碳中和。同时,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即全部参与,自主减排,定期审查。

 

中国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先是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2016年4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又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在《巴黎协定》上签了字。同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成为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之一。

 

有意思的美国。

 

虽然是京都议定书的参与国之一,并于1997年在《京都议定书》上签了字,但美国参议院没有核准,使美国成为最早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而后的《巴黎协定》,美国前脚于2020年11月4日退出了,后脚又于2021年2月19日宣布正式重新加入。

 

欧盟也比较好玩。

 

作为最积极减排的发达国家代表,欧盟用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发放了大量的减排资金,然后过量供给加上金融危机,它也玩不下去了,只好相当于抛弃了这个机制。



二、碳交易市场是个什么样?




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买方有强制或自愿的减排目标,卖方有减排量或没用完的排放额度;买方通过付钱获得卖方的减排量或额度,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总体而言,国际碳市场可以简单地分为强制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

 

强制交易市场是指通过《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或国家、地区法律规定了排放总量,并对纳入减排规划的企业确定具体排放量,企业为了避免超排带来的经济处罚,向那些拥有多余配额的企业购买排放权而产生的市场。

 

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

 

最近大家在玩的阿里旗下的“蚂蚁森林”就是这么个东东。大家低碳出行可以积累能量,蚂蚁森林收集到一定程度可以在酒泉、锡林郭勒等地方帮种一棵树,据说咱们有同事已经种了好多棵树了。显得好有能量。

 

简单粗暴的碳交易市场架构就看下图啦:

 


 

目前,全球有欧盟(EU ETS)、英国(ETG)、芝加哥(CCX)和澳大利亚(NSW)等四大交易所。

 

由于美国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所以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美国的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义。

 

碳交易还需要一个MRV体系作为基石。

 

MRV体系包括监测(Monitoring)、报告(Reporting)和核查(Verification)三个组成部分。源自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形成的《巴厘岛行动计划》:发达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达到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

 

MRV直接影响配额分配和平台交易,是整个碳交易体系的核心部分。同时,MRV体系为碳交易体系提供强大、可靠、真实的碳数据基础,是碳交易体系的重要监管手段,也是碳交易体系公信力的保证,有助于企业开展碳管理和碳减排工作。

 

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碳排放MRV体系的部门设置略有不同,但基本包括监测、报告、核查和质量保证与控制等部分。

 

举一个中国邯钢开展CDM项目的例子。

 

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邯郸钢铁实施了废气回收联合循环发电项目,主要是通过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余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建成一个循环发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满足邯钢年用电的36%。河北省CDM项目办公室认为其符合CDM项目的要求,随即指导邯钢开始了该项目的开发和注册准备。




邯钢项目最终作为一个双边项目(买、卖双方协同开发)敲定下来,在2007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和CDM执行理事会批准,买家是来自于瑞典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双方的谈判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到2007年3月结束。根据协议,到2012年,邯钢通过向该公司出售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共可获约2亿元纯收益。

 

项目开发单位和邯钢为实现CDM项目注册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收集大量数据和项目信息,如项目相关的批准文件、可行性报告、环评报告、实地调研数据、各利益相关方意见咨询等;选择最适合于项目的方法学;确定项目产生减排量的计入期、说明项目如何促进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等情况;联系外国买家;寻找合适的第三方进行项目的合格性论证;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提交CDM执行理事会批准。

 

完成CDM项目注册,基本等同于碳交易实施成功。找买家、谈价格也在注册流程中。因此,从企业操作角度而言,最难的一步就在于如何注册成功。




三、中国搞碳交易吗

2009年8月5日,中国第一个碳中和企业诞生(吃螃蟹!)。

 

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公司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

 

由此可见,碳中和也很容易啊,花钱就可以实现。当然,也可推测出,中国实现碳中和,应该是需要花很多钱的。

 

现阶段,世界从各个角度都在看中国,减排也不例外。《京都议定书》刚签署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减排责任。可是后来我们发展太快太好了,逆袭成世界第二大排放国(2019年统计数据占全球排放的29%),于是就被人盯上了。

 

当然,我们也展现了大国的担当,在联合国大会承诺于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对标“巴黎协议”,我们承诺的时间也算很早的了。

 

其实,中国最早开始采取行动是在2007年编制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随后就是作为CDM项目供应商火热参与欧盟碳交易市场。

 

现在,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我们意识到了自身减排在所难逃了。于是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就批准建立7个碳交易试点。2012年后国际碳市场不带我们玩了,我们就自己玩,搞起了中国碳交易。2013年6月开始,深圳、上海、北京等7试点省市交易市场相继鸣锣。

 

2015年9月8日,由中国碳论坛(CCF)和ICF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开展的《2015中国碳价调查》发布。调查认为,我国碳排放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碳价将逐步告别低位(要涨价啦!)。

 

去年底,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从今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








我们也开始发配额了。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

 

未来10年是减碳关键期。

 

近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高调宣扬开征碳税与碳关税。据报道,这一时间点将在2020年前。而此时,恰逢中国碳排放向峰值攀升阶段。一旦征收碳关税,并按照西方的标准确定税额,我国的出口产品将会因碳排放量过高而遭受高额关税这一贸易壁垒。

 

换言之,未来5至10年间,将是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没能利用好这一时间段,企业不仅将面临高昂的碳排放配额费用,还有可能面临因高排放带来的出口受挫。



四、碳交易家族的兄弟姐妹们


1、碳税


碳税(Carbon tax)是指针对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征收的税。

 

事实上,在理想状态下,碳税与碳交易都会产生一样的效果,因为这两种方式都是给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经济价值,刺激企业实行节能减排。

 

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碳税是政府为主体统一征收的方式,但是征收的碳税如何用于减排,难以存在合理方案。而碳交易则相当于专款专用,购买企业将费用支付给减排企业。

 

前面谈到,美欧等发达国家高调宣扬开征碳税与碳关税。看来,我国实时提出2030年碳达峰,也是未雨绸缪。


2、碳汇


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碳汇和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减少碳源一般通过二氧化碳减排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

 

前期我们看到,芬兰的Kakolanmäki污水厂借助余温热能等能源回收方式,实现产能超过耗能的10倍,综合体气候影响为-24931t 二氧化碳(CO2),不仅自身完成碳中和运行,还出现大量碳汇。


3、碳资产


碳资产(Carbon asset)是指减排量或剩余的排放额度,可以用来卖钱。人为的加上限制,使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变得稀缺,由此形成一种有价商品,成为碳资产。

 

前面谈到,特斯拉年报中披露:公司2020、2019年的碳积分递延收益分别为2100万和1.4亿美元,大部分将在未来12个月售出形成收入。就是这个意思。

 

把一个气候问题变成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核算,确属一项创举(果然,我还是在学财务)。

 

因为碳排放变成了碳资产,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概念,比如,碳资产质押(跟股权质押差不多)、碳保理融资、碳交付保函、碳中和债、碳交易财务顾问、碳基金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广义的碳金融体系。具体各是什么意思大家举一反三,我就不啰嗦了,哈哈哈~~

 


五、碳交易与经济有什么关系?

2021年4月伊始,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就作为总统新内阁首位访华的成员跑上海来了。

 

之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6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在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这边厢我们围观群众还没搞清楚为啥要退,今年2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又发表声明,称拜登在总统就职首日签署了重返《巴黎协定》的行政令,19日美国正式再度成为《巴黎协定》缔约方。

 

我们不禁奇怪,这美国总统怎么跟气候扛上了?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化国家切实感受到工业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还写过一本书《不可忽视的真相》,前阵子比尔·盖茨又写了一本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自从碳中和被提上日程,我也买了一本,不过,至今还没收到书)。

 

前面我们提到,其实最早最积极的并不是美国,而是欧盟和日本。这原因除了因为有一部分国家是海岛国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看到了撬动美元霸权的希望。

 

我们都知道美元之所以成为世界货币,年年薅全世界的羊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他绑定了石油。

 

每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都会需要大量的石油作为动力来源。而美国和沙特约定,沙特保证别人买它的石油,必须收美元,而美国负责保护沙特王朝。当一个大家都需要且交易量巨大的东西和美元绑上之后,美元就真正的开始了放飞自我。

 

石油交易体系的核心是获取石油,也就是碳;而碳交易体系的核心是去碳,也就是去石油,也就是将要撼动美元的地位。

 

但是现在,中国成了第二排放国,而应对气候变化又是大国的担当,大家一起限排可能还可以成为延缓我们发展时间的招数。

 

所以,不如还是应对气候吧。

 

好在我们也不是没准备。

 

要减少碳排放,首先就是要减少工业废气,必然要关闭大量的老经济,现在我们要发展中高端制造业,本来也就要淘汰这个东西,如果能够利用外力进一步逼迫老经济上面的资金转移到新科技上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再则,我们对于光伏新能源发展了很多年,在这一块已经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

 

我们现在的很多火力发电将来会被新能源所替代,而为了让电能能够安稳地传输到工业中心,我们甚至开发了特高压技术,5000公里的损耗只有1.6%,并且这玩意的尖端技术全都是中文所写,是相当的牛逼。

 

再接着我们要研发储能技术,毕竟白天不懂夜的黑。2020年,随着比亚迪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问世,以及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的特斯拉Model3进入工信部目录,我国在储能技术方面又有了突破。

 

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开始大量的发展5G,数字货币,智能技术,电动汽车,等各种高科技应用。

 

甚至,我们在上一篇文章《碳与能量的旅行》中谈到,目前,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进展居于世界前列。

 

所以我们可以整理出一条脉络。

 

碳中和=二次供给侧改革+甩掉老经济+启动新经济 新能源=替代石油=动美元根基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无非都是一次能源应用的更迭。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的可能性。

 

前面谈到,美国找准了石油这个锚点,成就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从那以后,你只要买石油,就得先把物资卖了换到美元,拿到美元再去买石油,这就叫“石油-美元体系”。石油又重新给美元赋了值。

 

而且国际上确实需要个结算货币。比如俄罗斯要去土耳其买粮食,他俩相互鄙视对方,但生意不能停,并且他俩的货币这两年都有暴跌经历,相互根本不想持有对方货币,这时候做买卖就只能选第三方货币,也就是美元。

 

所以,要做世界货币,需要有几个条件:

 

首先,大家得认。你拿在手里随时能花出去,比如手里拿着蒙古币、越南盾、柬埔寨瑞尔,大家就不认。

 

其次,得和一个大家都要交易的东西挂钩,比如石油。

 

最后,得稳定,不能暴跌。

 

我们假设,中国的东西好,大家都要跟中国买东西,我们也要求,买东西只收人民币,收多了人民币,我们又去买别的,并且说,只给人民币。人民币又稳定,大家都觉得拿着人民币未尝不好,慢慢的就真的都认了。

 

不过,个人觉得,干嘛要成为世界货币呢?我们又不用薅全世界的羊毛,况且,为了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美国也没少在中东操心,事儿搞多了,钱也就花得多,货币的根基也就越难稳固。所以,不如顺其自然,愉快的做自己。

 

哎,“碳中和”的综述也聊得差不多了,下周准备聊相关技术了,哎,主题越来越难,我还是继续学习去了。